是藥還是毒?基因檢測告訴你有沒有「吃錯藥」

傳統醫療方式皆有一套標準療程,相同疾病的患者在治療用藥與療程上皆大同小異,但往往忽略了不同患者對於同種藥物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,除了療效因個人體質不一外,最嚴重可能是對藥物產生不良反應而嚴重過敏導致其他併發症,若能在用藥前做用藥體質基因檢測,可降低病患用藥的不良副作用,提高用藥的準確性。
由於台灣便利商店及手搖飲密集度為全球之冠,走到哪裡都能有一杯飲料,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過長的工作時數,痛風盛行率逐年攀升,年齡層也有下降的趨勢,痛風常用的治療藥物Allopurinol,商品名如安樂普利諾錠、SYNORIDR (欣律)、TONSARICR(痛酸立克)、RipuninR(利痛舒)、URINOL(威寧疼)等,作用在於抑制尿酸形成,約有一成服用過此藥的人曾發生輕微不良反應,包括皮膚癢、腹瀉、胃痛等,近代研究顯示,服用allopurinol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現象,可能與帶有特定基因型HLA-B 5801有關,亞洲有千分之三的痛風患者其實具有這類特定基因,若服用Allopurinol,會導致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如史帝芬強森症候群(Stevens-Johnson Syndrome, SJS)或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(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, TEN),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歷年來的藥害救濟給付就高達4億,而申請救濟案件中的前十大藥品,第一名為痛風用藥Allopurinol,其中近八成都發生史蒂文生氏-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。
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為皮膚表皮的細胞死亡,導致真皮與表皮分離,併發症包括多重器官衰竭、角膜脫落及失明;毒性表皮鬆懈症為藥物過敏中較嚴重的類型,開始於局部性紅斑,迅速擴展後出現水皰或在沒有水皰情況下表皮脫落,當皮膚大面積脫落容易導致大量的體液和電解質滲出,而暴露的組織也很容易感染,這些都是患者死亡的最常見原因。
若民眾帶有 HLA-B 5801基因,需防範用藥的風險,若藥物有一定機率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,應根據基因型以及臨床資料等資訊,量身打造最適合患者的療程、藥物,並擬定預防策略讓療程與藥物能發揮最大效果,提升更有效的醫療服務也大幅提升用藥保障。
我也想發表看法